由來自美國的菩提比丘(Bhikkhu Bodhi)翻譯的英譯增支部, 相應部尼柯耶 (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)中, 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話題.
那就是– 口腔衛生! 沒錯,也就是我們俗稱的“刷牙”.
書中提到:
一個人不刷牙, 有五種危險. 一, 傷害眼睛; 二,引起口臭; 三, 味覺沒得到淨化; 四,導致食物生痰; 五, 無法暢食.
一個人刷了牙, 就有五種好處. 一, 對眼睛有益; 二, 不會引發口臭; 三, 味覺得到淨化; 四, 避免食物生痰; 五, 開懷的暢食.
看來, 自釋迦牟尼佛陀時代, 口腔衛生就已經被重視.
古時候的印度人, 刷牙用的器具簡單, 不外是採用天然的一種樹木的樹枝, 利用樹木纖維來取得潔淨口腔的目的. 這種木纖維牙刷, 到目前, 還可以在印度, 東南亞, 甚至中東等地都可以看到. 一些原住民, 還是以天然的木纖維刷牙.
我不知道中文怎麼叫這東西? 但英文稱之為 Miswak. 估計這個字源自中東. 公元 1986年, 世界衛生組織(WHO)還曾經推薦過呢.
我也忘了在哪裡見過, 這東西也稱Suwak. 總之, 就是一根天然樹枝, 一頭削尖, 另一頭就用牙齒咬出纖維, 然後用來刷牙. 尖的那頭, 就用來剔牙, 類似牙籤.
泰國南傳佛教的森林派僧人, 不少仍然堅持以天然的木纖維來保持口腔衛生. 特別是泰北的苦行僧, 抑或是行腳的森林派僧人, 都以這種方式刷牙.